大家好!我是专注企业合规法律服务的董超律师。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比亚迪的身影越来越常见,从经济实用的家用轿车,到霸气十足的新能源SUV,比亚迪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闯入大众视野,走向世界舞台。短短二十多年,比亚迪从收购秦川汽车入局造车,到如今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头把交椅,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更少不了合规思维的保驾护航。
合规起步,扎根市场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当时的汽车市场,外资品牌林立,技术和市场都被牢牢把控。比亚迪明白,要想在这片红海中生存,合规是最基本的入场券。
在生产制造上,比亚迪严格遵循国家汽车生产标准。从整车的安全性能、尾气排放标准,到零部件的质量把控,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比如,在车身结构设计上,采用高强度钢材,确保车辆在碰撞时能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符合国内和国际的碰撞安全法规。在尾气排放方面,不断优化发动机技术和尾气净化系统,使车辆排放达到甚至优于国家标准,顺利拿到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得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崭露头角。
技术创新,严守合规红线
比亚迪的成长史,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坚守合规的发展史。在电池技术领域,比亚迪不断突破,刀片电池的问世便是经典之作。传统的三元锂电池存在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欠佳的问题,而比亚迪通过结构创新,研发出刀片电池,不仅提高了能量密度,更在安全性上实现质的飞跃——针刺实验中不冒烟、不起火,这一技术成果震惊业界。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比亚迪始终把合规放在首位。一方面,积极申请专利保护技术成果,截至目前,已拥有超4万件专利,其中新能源相关占比超70% ,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上,用专利构建起坚固的法律壁垒;另一方面,确保技术应用符合行业规范和安全标准。如在电池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到废弃物处理,都做到绿色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技术与合规的双赢。
拓展海外,合规先行
随着国内市场的稳固,比亚迪将目光投向海外,开启全球化征程。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千差万别,合规成为比亚迪海外拓展的关键挑战。
进入欧洲市场,汽车的安全、环保、排放等标准极为严苛。比亚迪深入研究欧盟相关法规,从车辆设计到生产制造全面对标。比如,为满足欧洲严格的碰撞安全标准,对车辆的安全气囊布局、车身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在排放方面,研发更先进的动力系统和尾气净化技术,确保车辆排放符合欧标。同时,在数据隐私保护上,遵循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正是凭借对当地法规的尊重与严格遵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逐渐打开局面,多款车型受到消费者青睐。
应对挑战,合规是底气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比亚迪也面临诸多挑战。2023年,比亚迪插混常压油箱事件引发行业关注。长城举报比亚迪插混车型常压油箱无法满足国六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比亚迪则声称通过专利技术(碳罐脱附控制策略)实现常压油箱排放合规。
面对质疑,比亚迪积极回应,从技术原理、专利支撑到法规依据,全面阐述其合规性。一方面,公开技术细节,展示通过发动机与车轮解耦、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碳罐吸附量等技术手段,实现燃油蒸汽脱附,确保排放达标;另一方面,强调其技术路线基于中国法规允许的创新路径,且已通过工信部认证。这一事件中,合规成为比亚迪应对危机的底气,也推动行业对技术标准和法规的深入探讨。
比亚迪的崛起,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合规的胜利。从创业初期的合规起步,到技术创新中的合规坚守,再到全球化进程的合规先行,合规思维贯穿始终。未来,汽车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法规政策也会不断更新完善,比亚迪唯有继续秉持合规理念,在创新中严守底线,在发展中顺应规则,才能在汽车产业的浪潮中持续领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董超律师,河南怡龙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联系电话13653865515。2009年从事律师工作,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合规化法律服务,编撰著作《公司体检业务指南》、《企业合规业务指南》、《企业用工法律汇编》、《公司业务合规培训教材》等。2021年,带队成立“公司法律体检”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全新的法律服务产品《公司法律体检业务》,该产品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司及组织,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从合规的角度为公司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合规意见,切实保障公司持续、稳健发展。
“公司法律体检”服务项目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1、公司管理法律风险检查: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检查、印章使用风险检查、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检查、安全生产风险检查。
2、公司财税法律风险检查:财务管理风险检查、税务管理风险检查、公司关联性法律风险。
3、公司业务法律风险检查: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检查、公司投、融资法律风险检查、公司担保法律风险检查。
4、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检查:公司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领域的申请、保护及维权。
供稿:董 超
编辑:葛雨晴
校对:张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