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股权架构发展历程体现了创始人刘强东对公司控制权的长期掌控与战略调整,结合融资需求、业务扩张和治理结构的优化。
早期阶段(2004-2013年):创始人绝对控股
创始人控股:京东2004年转型电商时,刘强东通过个人持股和早期融资逐步确立绝对控制权。2014年上市前,刘强东直接或间接持有约18.4%的股权,并通过早期AB股设计(B类股每股20票投票权)掌握超80%的投票权。
融资与稀释:引入今日资本、雄牛资本等风险投资后,刘强东股权虽稀释,但通过双层股权结构保持决策主导权。
腾讯战略入股(2014年):控制权与资源整合
腾讯入股:2014年,腾讯以15%的股权(后增至17%)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注入电商业务(如拍拍网)和流量支持。此举帮助京东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但刘强东通过AB股制度仍控制超80%的投票权。
控制权稳固:腾讯作为财务投资者,仅持有少量投票权(4.6%),未干预管理决策,刘强东通过协议锁定自身控制地位。
AB股制度深化与多元化布局(2014-2020年)
AB股强化:京东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上市后,进一步明确AB股结构。截至2022年,刘强东通过Max Smart Limited(持股12.4%)和Fortune Rising Holdings Limited(员工持股平台,0.6%)控制约76.1%的投票权,B类股每股20票的优势使其以较低持股掌握绝对话语权。
子公司分拆与控制: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等子公司分拆上市,刘强东通过协议和双重投票权设计保持对核心业务的控制。例如,京东科技重组后,刘强东直接及间接控制其52.4%的投票权。
战略投资布局:通过控股达达集团(即时配送)、参股永辉超市(13%股权)和万物新生(33%股权)等,构建生态协同,股权架构呈现“核心控制+生态延伸”特征。
控制权调整与减持动态(2021年至今)
腾讯减持与刘强东重掌:2021年腾讯派息减持京东股份(持股比例由17%降至2.3%),刘强东重新成为第一大股东,并通过AB股制度维持超70%的投票权。
刘强东减持与慈善捐赠:2022年,刘强东捐赠约6237万股B类股(价值23.4亿美元)用于公益,持股比例从13.8%降至12.7%,但投票权仅从76.1%微调至73.9%,控制权未受实质影响。
股票回购计划:2024年京东斥资36亿美元回购A类普通股,减少流通股比例,进一步巩固控制权稳定性。
治理挑战与高管调整
管理层职业化与“去兄弟化”:2022年刘强东强势回归后,推动高管薪酬改革(降薪10%-20%)和末位淘汰,引发徐雷(原CEO)、余睿(物流CEO)等元老离职,引入阿里、美团背景的高管(如胡喜、郭庆)优化管理效率。
组织架构重组:2018年将八大事业部整合为三大事业群(大快消、电子文娱、时尚生活),2022年进一步拆分零售板块并强化中台能力,股权控制与业务架构协同演进。
当前股权架构(截至2025年)
| **股东/实体** | **持股比例** | **投票权比例** |
| 刘强东(Max Smart等)| 11.2% | 70.5% |
| 沃尔玛 | 9.4% | 3.1% |
| 腾讯 | 2.3% | 0.7% |
| 其他机构与公众股东 | 77.1% | 25.7% |
1. 控制权设计:京东通过AB股制度、员工持股平台和子公司控制权协议,实现创始人低持股高控制,为科技公司治理提供了经典案例。
2. 战略灵活性:引入腾讯、沃尔玛等战略投资者时,通过协议限制其干预权,平衡融资需求与自主决策。
3. 风险与挑战:高度依赖单一控制人可能引发治理风险(如决策集中化),近年高管动荡也反映出组织文化与控制权结构的张力。
4. 未来展望:随着刘强东逐步减持及管理层职业化,京东需在控制权稳定与治理现代化之间寻求新平衡。
董超律师,河南怡龙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联系电话13653865515。2009年从事律师工作,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合规化法律服务,编撰著作《公司体检业务指南》、《企业合规业务指南》、《企业用工法律汇编》、《公司业务合规培训教材》等。2021年,带队成立“公司法律体检”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全新的法律服务产品《公司法律体检业务》,该产品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司及组织,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从合规的角度为公司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合规意见,切实保障公司持续、稳健发展。
“公司法律体检”服务项目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1、公司管理法律风险检查: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检查、印章使用风险检查、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检查、安全生产风险检查。
2、公司财税法律风险检查:财务管理风险检查、税务管理风险检查、公司关联性法律风险。
3、公司业务法律风险检查: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检查、公司投、融资法律风险检查、公司担保法律风险检查。
4、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检查:公司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领域的申请、保护及维权。
供稿:董 超
编辑:葛雨晴
校对:张雪薇